馬克思主義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一般人都知道,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其實,嚴格地講,用科學社會主義誕生或共產主義誕生的提法顯得更為準確。人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有三個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包括剩余價值學說在內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說,《共產黨宣言》似乎還不夠全面完整,稱作馬克思主義就顯得早了一些。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也發表過若干經濟學的著作,但是對剩余價值學說的認識還是比《共產黨宣言》晚些。學術界對此還沒有完全認同的一致意見,所以也很難定出一個特定的年代。就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提法也無關緊要。
人們大都習慣地說,馬克思主義有三個來源,即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都不只一次地承認,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特別是基佐、梯也爾、梯也里、米涅等人用階級斗爭觀點寫的法國革命史,對他們觀點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這里沒有必要把三個來源都重復介紹一遍。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并非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類知識的精華,再加上自己的解釋與發揮,創造出來的。至于為什么是馬克思與恩格斯而不是別人,那就要了解他們的革命生平。為此就需要搞清楚背景,其中最重要的是當時制度的不合理,尤其是工人階級進行的斗爭,即早期工人運動(里昂起義、憲章運動)。如果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認識到工人階級是最富革命性、最有發展前途的階級,就不可能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也不可能認識到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思想,工人階級是物質力量。那樣,也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了。這一點正是科學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之一。當然,這里確實還包含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
還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馬克思主義一誕生,還不可能立刻就占有主導地位。不錯,馬克思主義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講的是真理。可是那時存在著很多社會主義流派,例如英國的工聯主義派、法國的蒲魯東派與布朗基派、德國的魏特林學說等等。此外還有加貝、勒魯、德薩米、路易一勃朗等等人物的學說。這些都是存在較長時間的學說,盡管有其錯誤甚至荒謬的地方,但在工人中已流傳多年,一時之間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能代替它們的。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學說中也的確存在若干有道理的主張,對工人群眾是有吸引力的。直到19世紀后期,馬克思主義也還未能取得完全的領導地位。不過它的傳播是非常快的,前面已經說過,《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就翻譯成了lO種文字出版發行,頗受群眾歡迎。
馬克思主義一誕生,就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下迅速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社會主義運動逐漸發展起來。應該說,從這時起,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已很難分開,所以國際史學界將這兩種運動統稱為社會主義潮流。這是一股全新的歷史潮流。從工人運動的情況來看,主要有1848年巴黎工人的6月起義、l863年拉薩爾成立全德工人聯合會、 l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建立、l871年巴黎公社革命、70年代至20世紀初一系列工人大罷工,特別是1885年美國芝加哥工人總罷工,突出了8小時工作制的口號,等等。社會主義運動方面,主要有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建立、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建立、巴黎公社革命、各國工人階級的社會民主黨或社會黨建立(到1889 年已有14個國家建立了工人階級政黨)、馬克思主義廣為傳播、主張漸進反對暴力的學說興起并發展,第二國際分為左中右三派,等等。
需要解釋一下的是,從工人階級產生到巴黎公社這一段的工人運動,有著一些明顯的特點。因為那時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還以剝削絕對剩余價值為主,即使用延長工時、增加勞動強度、壓低工資、雇傭童工女工等等殘酷的手段進行剝削。工人生活狀況非常困苦,住在十分簡陋的貧民窟中,平均壽命還不到30歲。所以工人胸中滿懷仇恨。另外,當時也沒有進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連工業資產階級都受到壓制,工人階級就更沒有起碼的政治權利,包括選舉權在內。工人總認為,是由于議會中沒有自己的代表才無人替自己說話。在這種情況下,工人運動往往采取暴力的形式,并且以政治性斗爭為主。同時,由于工人團體尚未建立,斗爭主要是自發性的。暴力性、政治性、自發性,是這時運動的突出特點。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資產階級意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知道既要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質,還要調動工人的勞動興趣,才能夠提高效率,加強競爭能力,賺取更多利潤。這比用殘酷手段剝削,激起工人反抗,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要劃算得多。所以就明顯提高了工人的待遇,廢去了許多原來不合理的規定。根據當時的情況,在美、德、英、法四大國中,美國工資最高,大約是英國的三倍。而英國的工資在歐洲則是最高的。德法兩國工資最低。這里就以德法為例:19世紀90年代,德國工人的開支,按全國平均,要用25%繳房租,用25~30%吃飯。在這兩大項基本開支之外,還有45~50%的節余。法國在這時也有很大改善,比第二帝國時期工資提高了70%。在1896年后進入繁榮階段,工人基本上都制作了節日禮服,也常到咖啡館和舞廳去消費了。重要的是,此時物價上漲的幅度明顯低于工資提高的幅度。此外,這時各類政治改革已經逐漸跟上,絕大多數工人已經享有了選舉權,以及其它一些政治權利,如自由建立政黨與工會,自由出版報刊和舉行集會等等。于是,自發性減少了,罷工運動大多是有組織、有領導的;暴力性極為少見了,工人們參加選舉斗爭,利用議會講壇,抒發自己的意見;政治性斗爭也少了,更多的是要求提高待遇,尤其是8小時工作制,都屬于經濟斗爭。由此可見,一切社會運動總是要按照形勢的改變而起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