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日關系的現狀與未來
2010級13班 羅志鑫
中國,是五千年的泱泱大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國土面積大,與許多國家接壤,其中包括日本、朝鮮、泰國等。自古以來,我國與各國相處融洽,關系友好,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與日本的關系一直十分復雜。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于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1、中日關系面臨的問題
第一,領土爭議存在。東海油氣資源開發糾紛牽扯到海洋界線劃分、海洋資源分配等復雜間題中方已開發了屬于大陸架延伸海底的油氣資源,日方提出吸管效應并要求共同開發。雙方領導人恢復互訪和確立戰略互惠關系后,日方在此問題上更是志在必得。共同開發問題涉及許多復雜敏感因素,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來運籌。
第二,臺灣問題。日本把防守范圍擴大至臺灣,在美對臺協防時將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問題上態度暖昧。福田訪華時公開表明不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不支持臺灣加人聯合國,不支持“人聯公投”。這是迄今日本領導人對臺的最鮮明態度,但同時福田又強調說是“不支持”而非“反對”,其原因在于日國內親臺勢力的掣肘。
第三,歷史問題仍未解決。參拜靖國神社,由于福田政權的運作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為緩和黨內矛盾,福田雖不主張立即修改憲法、不贊成參拜靖國神社,但在自民黨大會通過的《2008年自民黨運動方針》里仍保留了“繼續參拜靖國神社”和“制定新憲法”的內容。而自民黨內部歷來鼓動“參靖”和“修憲”的勢力仍伺機而動,一些把緩和與中國關系當作權宜之計的戰略派政治家也顯示出故態復萌的苗頭。同時日本國內出現反對在外國壓力下停止參拜靖國神社的民族主義情緒。停止參拜靖國神社是權宜之計還是要徹底解決問題成為發展中日關系的潛在障礙。還有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的問題也阻礙著中日關系向良好方向發展,甚至會惡化!
2、為了緩解緊張的中日關系,增強兩國之間的了解與合作,我們必須提高對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內涵的認識。
“戰略互惠關系”是由日方提出、而為中方接受的提法。2007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日本的“融冰之旅”后,中日兩國確認根據2006年10月安倍晉三訪華時雙方達成的一直,努力構筑“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胡錦濤主席在“暖春之旅”的第二天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內容上主要包括:一、強調長期和平友好合作是雙方唯一選擇;二、在重申恪守中日關系三文件的同時,將此聯合聲明定位為“第四份政治文件”;三、正如它的正式名稱《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開創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新框架和新局面;四、重申支持對方的和平發展,并在共同對應全球性課題上進行合作。按照聯合聲明里不僅會擴大雙邊合作關系,還會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構筑兩國關系的新框架。
自此,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正式確立,中日關系也進入新的時期。“戰略互惠”關系的主要著眼點在于:
第一,拓寬兩國視野。“戰略”一詞強調整體和全局,構筑戰略互惠關系。中日兩國必須拓寬視野,依托亞洲、立足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的發展,中日兩國亦是如此。我們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難題需要我們加強合作共同解決。中日兩國作為世界上有影響的國家,有責任和能力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深化相互合作。“戰略互惠”關系突出強調的是兩國在多領域、多層次“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在《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中,中日雙方確定在以下領域開展合作:加強互利合作,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開展合作,在貿易、投資、信息通訊技術、金融、食品及產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商務環境、農林水產業、交通運輸及旅游、水、醫療等廣泛領域開展互利合作,擴大共同利益。本著開放、透明和包容的原則,促進東亞區域合作,共同推動建設和平、繁榮、穩定和開放的亞洲;共同應對全球性課題,雙方確認能源安全、環境保護、貧困、傳染病等全球性問題是雙方面臨的共同挑戰,雙方將從戰略高度開展有效合作,共同為推動解決上述問題作出應有貢獻。
第三,加強兩國交流。在共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明確寫道中日兩國增進政治互信,建立兩國領導人定期互訪機制,加強政府、議會、政黨間的交流和戰略對話機制,就雙邊關系和各自內外政策及國際形勢加強溝通,努力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強安全保障領域的高層互訪,促進多層次對話與交流,進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為進一步理解和追求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和普遍價值進行緊密合作,不斷加深對在長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擁有的文化的理解。
3、我們了解了中日關系的現狀,為了我國將來的發展,為了中日之間關系走向正常化,我們必須提出可行的解決途徑。.
第一,以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具戰略性的視角尋求兩國共同利益。不可否認,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日力量對比的變化會產生一些利益沖突,但我們應看到,中日兩國的經貿關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并且出現了結構性變化趨勢,兩國經濟地位逐漸趨于平等共同獲益,這成為中日維護改善雙邊關系的國家利益需求底線。日本應理智面對中國的崛起,不應只看到對日本不利的一面,更不應宣揚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日本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其文章中批評希望中國經濟發展減速的聲音,“最可怕的事情是:中國遇到挫折,其經濟出現危機。那些宣揚‘中國威脅論’的人們似乎期待著中國經濟在北京奧運會后減速。但如果那樣,出亂子的會是日本。究其原因,如今鋼鐵、造船、運輸和工程機械等日本的傳統產業有所復蘇,這才好不容易維持了日本經濟的增長,而其復蘇的原因都是由于中國的需求。如果這些產業由于中國需求的結束轉而面向國內,就會很快淪入過去的那種衰落中去。”
第二,承擔大國責任,共同致力于實現地區穩定和繁榮。目前,在東亞的主要的合作機制“10+
第三,正視歷史問題,冷靜處理領土爭議。歷史遺留問題包括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認識問題、臺灣問題等。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的目的,是要克服雙邊關系的脆弱性,穩定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集中力量解決互利合作的現實問題,維護和發展戰略互惠的長遠利益,實現中日兩國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標。從戰略層面看,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有利于雙方的國家利益。就日本而言,歷史認識問題關系到日本和平發展形象。如能夠正確認識歷史問題,遵守政教分離法規,禁止首相、閣員、議員等政要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制定相應法規禁止美化侵略戰爭言論、禁止編印歪曲侵略戰爭歷史教科書等,將有利于日本得到國際社會贊許和認同,成為政治大國。
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不會忘了那段黑暗的歷史,當然希望中國打敗日本。但,作為一個理智的中國人,我更希望中國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希望與周邊的國家能和睦相處,所以我希望我們國家和人民能與日本把關系處理好。當然,國際關系是無法預測,也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國家的領導人應該果斷抓住時機,積極面對,積極處理好復雜的中日關系,把這阻礙我國發展的制約因素轉化為推動我過發展的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