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日本經濟崛起及對亞洲的影響
高2010級 21班蘇菲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作為戰敗國——日本,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經濟一度處于崩潰的狀態。然而,據所學知識,在戰后短短數十年的時間,這個有點不起眼的島國,在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的時代,而后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這個過程一度被世人稱為“奇跡”。聯想到而后也迅猛崛起的“四小龍”,可看出,而戰后日本經濟的崛起是對亞洲,特別是東亞起了很大的影響與推動作用的。
有人說,日本在二戰前也只能算是個二流國家,戰后,面對如此巨大的重創,經濟恢復得這么快,其實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而有意扶持。這固然是一種解釋。畢竟,眾所周知,美國發起的其他經濟支援不說,那個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便是很好的證據。但根本上來說,這美國的支持只是起了一小部分作用。如美國資援過的菲律賓,依是愈來愈窮。又有一說是人力資源質量高。但那兩顆威力不小得原子彈,是人力資源緊缺的日本失去了很多生命。于是,牽強地歸于日本人的勤勞亦是不太合適的。畢竟其增長之快,是勤勞不可及的。有部分人的觀點我較為認同,即是:
日本在戰前未經過完全徹底的改革,社會中存在著大量剝削國民收入的集團,社會混亂。而看似糟糕的二戰將日本打散了,國家重組,建立起了公正、穩定的法律秩序、市場,以致經濟如脫韁的馬,出乎意料的猛漲。
說到日本經濟對亞洲的影響,整個過程是先抑后揚的。日本戰敗后,對許多他曾侵略過的國家,進行大小不等的賠償。這表面上是有所損失。其實,在日本給與了賠償的國家中,絕大部分國家中的日本進口率大幅增長,數量驚人。這就是日本對亞洲經濟影響的初步。這使日本自認為理所應當的發展了經濟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地拉動了亞洲經濟的增長。之后,多國的貸款轉化成須在日本進口商品,將這一形勢進一部推動。
盡管許多東南亞國家因日本在其國內占有的絕對經濟優勢而不滿,出現過抵制日貨。但,一個不可否認的是事實:日本是東亞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他在領著大家發展。日本要實現其因資源不足而制定的,長期堅持的對外經濟——外向型經濟,就必須在亞洲各個相對落后的國家投資,這便大大促進了亞洲這個區域的發展。
日本直接給予我們的物質資源我們好好利用了,以致有許多國家和地區逐漸富裕起來,慢慢在實現現代化。但更加聰明的亞洲國家還看到了在日本經濟崛起后仍能持續發展的原因:優良的市場制度,教育的高質量,高水準的創造力,以及聞名于世的學習、借鑒能力等。這些很重要,亞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這些優點的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