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瀘州高中 李娟
摘要:換位法是在新課標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要換位思考以便做到想學生所想,教學生所需,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師生角色互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便今后更有效的進行教學和學習。
關鍵詞:換位法 學習動機 興趣 效率
隨著新課標的出臺,廣大的教師都在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理念,積極轉變教育觀念,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換位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大家都在廣泛提倡,教師應進行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專研教材,編寫教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經過實踐證明這是非常有效的,但筆者認為除了教師的換位思考外,學生也應進行與教師角色的對調,這樣會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換位思考,顧名思義,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位置換到對方的位置,或把對方的位置換到自己的位置思考。
- 一.教師的換位思考
教師換位思考的核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考慮對方的需求,滿足對方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了解對方的不足,幫助對方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的換位思考這是必須的,也是進行與學生換位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角色,知識水平,社會經歷,認知能力,心理等與學生不一樣所以思考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過程,學習的方法有所差異。因此教學若只按教師的想法進行,勢必會在教學中遇到問題,而且教學效果不好:教師費盡心思的教學,學生卻聽不怎么懂。那該怎么辦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把自己的位置換到學生的位置去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去想什么是不易懂的,什么是難點,舉什么例子才是學生熟悉的,該怎么講才能簡明易懂。即,教師為了全面,深刻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及效果,將認識立場轉換到學生的位置上來設身處地地思考的一種方式。
“換位思考”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有效彌補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教師扮演著教的角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領路人;另一方面教師以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喜好、知識現狀及生活實際為前提,以學生眼光審視將要學習的內容,扮演“學”的角色,和學生一起成為新知識、新技能的探求者。
- 二.學生與教師角色的互換
- 前提
首先對教師的要求很好,要求教師要非常熟悉的掌握教材,有比較高明的教學策略,教師有進行換位思考知道學生所想,所需;其次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掌握學生的水平,心理;最后找到適合師生互換角色的課題。
- 過程
在教材中學習的東西有難有易,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由學生來講。
一方面有些比較簡單,開放性較大的課題比如地理里的《大氣環境保護》,教師就可以把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去查找資料或者由教師提供學生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資料,然后設計教學過程,最終站到講臺上將它講出來。“小老師”使其他學生產生好奇心,新鮮感和吸引力,因此會聚精會神地關注“小老師”講課,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小老師”走上講臺,自我展示,增強了自信心,獲得了榮譽感和成就感。而大多數沒有上講臺的學生,看到自己的同學當小老師非常榮耀,就產生自己也想試一試的強烈愿望。所以教師只要適時提供機會進行師生換位,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
教師扮演“學生”的角色,聽“小老師”講課,和學生一起學習,不僅拉近了師生關系,還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
另一方面,對于較難的部分可以在復習的時候采用師生互換角色的方式進行。很多地理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一般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都會把它細分為多個簡單的小問題,比如地方時的計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分解后的問題提出來后,學生都答得很好,但在考試時就不會做了。這是為什么了?經過實踐筆者發現,由于在課堂上習慣了回答問題,在做題時找不到解題得關鍵問題也就是說做題時無從下手,不知道第一步該做什么,接下來該做什么。但如果在復習的時候讓學生回憶新課時老師時怎么講的,是怎么提問的,再讓學生來提問,教師來回答,這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做題時就知道第每一步該做什么了,必盡他當“老師”時講過的,印象當然深刻。
- 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師生角色的互換一方面可以學生的學習動機。最終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好些學生明知學習重要,但總是提不起學習的勁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的學生似乎很認真,卻常常是在自我強迫下進行學習,覺得學習太苦,常有放棄的念頭。這些學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知道應當學習卻又缺乏學習的動力和激情,即缺乏學習動機,學業成績自然不穩定、不理想。所謂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維持學習行為,并使學習行為趨向一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的動力。學習動機直接對學習起促進作用,與學習結果互為因果。一定的學習動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把“要我學習”的被動局面變成“我要學習”的主動局面,深深影響學習的結果;而學習一旦成功,其結果(知識、技能的獲得與掌握,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質的發展和提高)則大大滿足了個體的各種社會需要(如求知、自尊、獲得他人的贊揚等),并促使個體把通過進一步的學習以獲得更高程度的滿足當作一種新的迫切的需要,從而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機。大量的研究證明:無論在哪一個年齡階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具備一定的學習動機是學生獲取良好學業成績的先決條件之一,良好的學習成績又能成為激發個體學習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另一方面換位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大家公認的。實踐也證明:有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你想他們會在上課時會跟著教師的思路積極的,主動的思考,學習嗎?會取得可喜的成績嗎?而之所以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好是因為他對學習感興趣,所以上課時非常認真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在學習的對象上,使感知覺活躍,注意力集中,觀察敏銳,記憶持久而準確,思維敏銳而豐富,激發和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的、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