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理念——以《大氣環境保護》為例
一、教學內容分析:
自從人類進人工業社會以來,就不斷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而在這其中,大氣污染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縱觀工業社會以來的歷史,我們的地球出現過多次嚴重的污染事件,如1952年倫敦煙霧污染事件造成上千人死亡的慘劇、北美死湖事件中,美國向大氣中排放2500多萬噸二氧化硫導致嚴重酸雨區等。而現在,空氣污染更加嚴重。我們經常聽到臭氧層空洞、全球氣候變暖、酸雨等大氣污染情況的報告。我們中國的大氣污染也非常嚴重,全球二十座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我們中國就占了12座。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一次大氣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和酸雨的產生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認識環境保護的意義,樹立“環保意識”和“全球意識”
(二)、教學過程:
2.7 大氣環境保護(板書)
看視頻片段:大氣層面臨的危機。
一、全球變暖
1.學生看書,找出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總結)氣候變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大家知道,自然界有其自身運動變化的規律,比如氣候一直處在冷暖交替的變化之中,這在前面已經學習過。人類活動不能改變自然規律,但是能夠起到加速或延緩的作用。所以,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是溫室氣體增多。
2.溫室氣候有哪些種類?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烴等。)
(閱讀材料:根據1958年以來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直接監測表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不斷增加,而且呈越來越快的趨勢。
3.學生思考:為什么二氧化碳濃度在不斷增加?
(總結)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主要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原因:(1)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2)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
學生思考:4.溫室氣體增多,全球變暖,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教師總結)全球變暖,會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首先,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其次,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學生思考5.我們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總結)一方面在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補充材料:圖瓦盧被迫全國移民
圖瓦盧是南太平洋上一個美麗的島國,人口1.2萬,面積26平方千米,由9個環形珊瑚小島組成,該國經濟以農業為主,漁業資源豐富,由于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島礁被淹,圖瓦盧人被迫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舉國外遷新西蘭。專家指出,這是有史以來海平面上漲達到可計算數量,并迫使人類大規模移民的一次環境大事。圖瓦盧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但這絕不是惟一的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這值得我們深思。
過度: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臭氧總量大致下降了3%。南極附近臭氧量減少尤為嚴重,出現了“南極臭氧洞”。
二、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活動)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圖2.29“南極臭氧洞”。
閱讀材料:自1985年發現“臭氧洞”以來,到1987年它變得既寬又深,1988年雖然有所緩解,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幾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現很強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極臭氧洞還在擴大。最近,從安裝在俄羅斯和美國衛星上的探測器發回的數據獲悉,“南極臭氧洞”面積已達2400平方千米,最薄處只有100多布森單位(100dobson),相當于1毫米厚度。 我國科學家近來也發現,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濃度的大幅度下降現象。
教室問:臭氧為什么會減少?臭氧層破壞會造成什么危害?我們應如何去保護臭氧層?
1原因:(1)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2)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方面。
2.危害:(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3.保護: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的制冷系統。
補充材料3:臭氧層一旦遭破壞,大量紫外線就長驅直入到達地面,導致人類皮膚癌、白內障發病率增大,并抑制人體免疫系統功能;農作物受害減產,影響糧食生產和食品供應;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導致生態平衡失調;加速建筑物涂層、包裝材料、塑料制品等老化;加速全球氣候變暖等。目前,惟一的“補天術”就是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排放,積極研究新型制冷設備。
過度: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就會導致酸雨——無形的殺手的形成。接下來咱們就一起探討這個內容。
三、酸雨危害與防治
1.師問:什么是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2.師問:我國酸雨類型是什么?如何分布的?
(總結)結合圖2.31,我國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我國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成為酸雨區,南方還出現了大片的pH小于4.5的重酸雨區。 。
3.酸雨是怎樣形成的? .酸雨會造成哪些危害? 如何防治?
教室總結:成因:由于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不斷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所致。
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化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防治措施:最根本的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有效措施是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補充材料4:
我國的酸雨多屬“燃煤型”,即燃燒煤炭排放的SO2而形成的硫酸型酸雨。我國的酸雨覆蓋面積已超過國土面積的30%。據國家環保局1998年的環境公報資料顯示:我國酸雨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其中重慶、貴陽等城市最為嚴重。據初步調查統計,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約28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2%,貴州受害森林面積約14萬公頃,僅西南地區由于酸雨造成生產力下降,共損失木材630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對南方11個省的估計,酸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44億元。
視頻:近年世界各國對大氣環境保護方面所做的事情
三、課后反思:
這節課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好上的一節課,學生反映也還相當不錯。同學們通過上這節課,了解了近年全球大氣環境方面出現的問題,了解了它們的危害,使他們對大氣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心。有些同學家里要買冰箱,就勸導父母買無氟冰箱,都希望能為大氣環境保護做點小小的貢獻,有些同學了解到我國酸雨危害非常嚴重,還提出了很多解決辦法。總之,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環保教育的目的。
瀘高地理組 陽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