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四川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地理部分
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2卷(綜合題)兩部分。第1卷1-7頁,第2卷8至16頁。滿分3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1卷
注意事項:
1.答第1卷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涂寫在答題卡上。
2.每小題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卷上。
3.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圖1是2004年河北、甘肅、四川、黑龍江四省能源生產結構圖。讀圖回答1~2題。
1.與四省能源生產結構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以可再生能源為主
B.清潔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減排溫室氣體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制約①省進一步開發水能的地理條件,正確的是
A.水能資源蘊藏量小
B.水能資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質條件復雜
圖2中各城市的大氣最大降溫高度(距地面高度),是連續三年中最強的15次冷空氣影響的統計平均值。讀圖回答3~4題。
3.據圖2反映的變化趨勢,對下列各地最大降溫高度的推斷,正確的是
A.合肥小于南寧
B.株洲大于石家莊
C.遼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D.長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4.形成圖示趨勢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獲得太陽輻射多少 B.距冬季風源地遠近
C.下墊面性質的差異 D.對流層厚度的不同
圖3是我國某省部分地區水系分布圖。讀圖回答5~7題。
5.圖中虛線范圍內的地貌是
A.風蝕谷
B.冰蝕谷
C.張裂谷
D.斷層谷
6.虛線范圍內的地勢特征,從圖中可以推測出的是
A.花蓮溪西側平緩、東側陡峻
B.花蓮溪西側陡峻、東側平緩
C.大富以南、北部高、南部低
D.大富以南,北部低、南部高
7.下列關于圖示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河流眾多,內河航運便利
B.暖流流經,漁業資源豐富
C.海岸平直,建港條件優越
D.地處低緯,利于海鹽曬制
圖4是某地氣溫、降水、潛水水位(潛水面海拔)年內變化圖。讀圖回答8~9題。
8.圖4所示這類氣候條件容易誘發的地理現象是
A.寒潮 B.泥石流
C.凌汛 D.沙塵暴
9.下列城市所在地域,與圖4所示氣候類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A.天津 B.昆明
C.新奧爾良 D.加爾各答
圖5是某日同一經線日出時刻(地方時)隨緯度變化圖。圖內三條曲線,其中一條是正確的。請閱讀正確曲線,回答10~11題。
10.若圖5表示6月22日狀況,則南緯40~50地區的夜長約為
A.15小時~16小時20分
B.17小時~19小時20分
C.19小時20分~21小時20分
D.22小時40分~23小時20分
11.若圖5表示南半球的狀況,當北京時間12點時,下列四圖中與之相符的是D
36.(36分)讀以下兩幅區域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10中①河流與圖11中②河流補給的類型分別是①河流 ;
②河流 。與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農業氣候資源條件的明顯優勢是 , 。(8分)
(2)圖10為某地等溫線分布圖。簡述130經線以東地區氣溫空間分布的顯著特點,并運用大氣運動的相關知識,解釋甲地等溫線沿虛線方向彎曲的原因。(10分)
(3)分析圖10中乙地的濕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濕地對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8分)
(4)七月,當你乘坐熱氣球在圖11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時,請把可以府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觀描述出來。(6分)
(5)請在圖12模式圖中選擇兩條豎線,畫上箭頭并注明水循環環節名稱,以正確表示圖11中丙地區大氣與地面之間的水分交換。(4分)
39.(60分)城市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對社會產生了多方面影響 。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城市職能是指一個城市在國家和區域中所起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區位條件的變化,城市的職能也會變的。如著名字的旅游城市杭州在歷史上曾是南宋的都城(臨安)。
材料二 南宋時期臨安地理位置圖(圖略)
(1)分析杭州歷史上成為都城的區位優勢,并評價杭州作為現代旅游城市的旅游資源狀況和鐵路交通條件。(10分)
材料三
表1 某城市中心與郊區下午4時的氣溫差
時間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全年 |
氣溫差(℃) |
5.2 |
6.0 |
5.4 |
6.0 |
5.5 |
(2)據個1數據,分析該城市城、郊之間污染物遷移的原因與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區空氣質量,在郊區應采取的有效措施。(10分)
2010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四川卷)
參考答案
1.C 2.D 3.C 4.B 5.D 6.B 7.B 8.B 9.C 10.A 11.D
36. (1)(8分)
差異:①河流夏季以雨水補給為主(2分)②河流夏季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2分)
優勢:光照充足(或太陽輻射強)(2分),氣溫日較差大(2分)。
(2)(10分)
氣溫分布特點:氣溫由東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遞減(2分);單位距離氣溫差沿海大于內陸(或東南部大于西北部)(2分);低溫中心位于圖示區域的東北角(2分)。
等溫線彎曲原因:甲地位于大興安嶺東側,冬季風越過大興安嶺,下沉(或背風坡)增溫,甲地氣溫高于同緯度兩側(2分),致使等溫線向北彎曲。
(3)(8分)形成原因:氣溫低,地表水蒸發弱(2分);地勢低平,排水不暢(2分);凍土阻隔,水分難以下滲(2分);故地面長期潮濕、積水。
作用:調節氣候(或調節河湖水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或保護生態系統)(2分)。
(4)(6分)平原廣闊,地形坦蕩(2分);河流縱橫,沼澤廣布(2分);亞寒帶針葉林綿延不斷(2分)。
(5)(4分)所畫箭頭與環節名稱注記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