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箏長出了翅膀
發表時間:2005-3-22 15:44:19 編輯:張康
點擊/評論:4072/0
2月23日,《瀘州晚報》以《博士是這樣煉成的》為題,報道了我校94級校友周楠的成長經歷。其實,一個人的成長,因素是多方面的。請看:
當風箏長出了翅膀
——瀘州高中94級學生、留美女博士周楠側記
長 工
1994年9月的一天,哈爾濱。一個剛下飛機的女孩正淚流滿面地打電話:“媽媽,我想家,這大學我不讀了,我要回家。”這就是第一次走出家門的周楠。當時,誰也想不到,就是這個面對新環境惶恐不安的女孩,幾年后能只身闖蕩美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周楠在上大學前是一個膽小而缺乏主見的女孩,這源于她的家庭環境。她的媽媽原是一個鄉村小學教師,媽媽上班后,就由大她一歲多的姐姐照顧她,帶著她玩。因此,聽慣了姐姐指揮的周楠從小膽小怕事,做什么事都要請示姐姐,毫無主見,直到進入我校也毫無改變。有一次,放學時天降大雨,她寧肯淋著大雨回家,也不敢去她爸爸住在本校的至交好友家借把雨傘。到報考大學時,爸媽問她喜歡什么學校什么專業,她的回答就三個字:不知道。
如果不是班主任給了她一張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推薦表,也許選報大學的難題周楠永遠也解不出來,也許永遠也只是一只由絲線牽著的風箏。考上哈工大以后,她家長考慮路途遙遠,便沒有親自送她入學,而是送她上飛機讓她自行前往。這可難壞了從未離開過父母、從未走出過瀘州的周楠。于是,剛下飛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當然,最終周楠沒有打道回府。失去了父母和姐姐的呵護照顧,一切都需要周楠自己拿主意,一切都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她要克服生活學習中的所有困難,自己安排衣食住行,自己熟悉新的環境,自己去結交新的朋友。這只斷了線的風箏,必須要長出一雙強健的翅膀,才不至于墜落。也正是少了絲線的羈絆,這只風箏才有了長出翅膀了機會,才有了自由翱翔的可能。
度過了以淚洗面的“斷乳期”,周楠學著解決生活學習中的一個個問題,克服一個個困難,慢慢與同學們融合在一起。一年后的暑假,她已不像寒假時那樣急迫地往家趕,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到各地旅游了。大學畢業后報考本校研究生,是她自己拿的主意;一年后報考出國研究生,也是她自己拿的主意。特別是考出國研究生,先是到北京參加新東方大學的培訓,然后參加托福和GRE考試,申請大學及獎學金,最后申請出國簽證,所有一切,手續十分繁雜,家長也絲毫幫不上忙,全是周楠自己解決。這時的周楠,已經練就了一雙可以高飛的翅膀了。
只身到了美國后,她更是面對極端陌生的環境,面對難以預料的各種困難。已經在國內獲得足夠鍛煉的周楠早已沒有了當初上大學時的惶恐,生活、學習、工作諸事安排得妥妥帖帖,順順利利拿到了碩士文憑,又順順利利進入她所學的計算機信息管理與系統專業在美國排名第一的德萊克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了解周楠的人,面對她如今取得的成績,無不感慨萬千。誰能想到,那個靦腆膽小、毫無主見的小女孩,一旦掙斷了牽著她的那一條線,會長出如此強健的翅膀,會飛得如此的高遠。這也正應了“溫室里培養不出參天大樹,雛鷹只有在風雨中搏擊,才能翱翔藍天”那句老話。周楠的事例,對于那些過分依賴家庭庇護的青少年,不是一部非常生動的教材嗎?(供稿:瀘州高中張康)
編輯:張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