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題里的精彩人生
□ 記者 何曉梅 實習生 石雯文 攝影報道
姓名:宋永平
職稱:中學高級教師
職務:瀘州高中辦公室副主任、高2009級年級組組長
學生是老師的依賴。沒有學生,就沒有課堂,就沒有老師存在的必然條件。
——宋永平
1+1=2,這是數學領域里一個最基本的加法原理,但瀘州高中數學老師宋永平卻用這個最簡單的“1+1”,來描繪出了一名普通中學教師最平凡的人生軌跡,折射出他18年來的教學人生中的“數學之美”。
邊教邊學 1+1=2
很多教師剛到工作崗位都是從最低年級開始打基礎,經年積累后方能成為教學骨干。但宋永平卻打破了這個鐵的規律。因為,他懂得如何發揮“1+1=2”的效能,以一種最有效的方式成長。
1991年,宋永平從重師數學教育專業畢業,分配到重慶八中當高一數學教師。剛進校,他就喜歡在教學之余坐進課堂,和學生們一起聽課,而且專挑那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課聽,課后還要問個不停。但僅僅一年,這個愛聽課的數學老師就讓大家刮目相看。
“勤學好問”加上“教學得法”,宋永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進步,他所教班級的數學成績更是整體大幅提升。當與他同為高一任課教師的其他3名新老師重返高一講臺時,宋永平已升上了高二年級的數學教師,成為了重慶八中小有名氣的“明星”老師,經他輔導培養的一名學生在高二時就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一等獎,后被保送清華大學。
教學相長 1+1>2
1994年,宋永平調到了瀘州高中,當起了高97級2班和5班的數學老師,教學任務和骨干教師沒有區別。已有3年多教學經歷的宋永平卻自喻“新毛頭”,課余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聽課”上,還專門盯著當時的數學教研組組長劉高田老師的課聽。每周一至五,他要上10節課,至少要聽3至4節課。第一個學期下來,他聽的課就達到了100堂以上。而在帶高97級的三年里,他一直保持著這個良好習慣,只要有空,就一定去老教師們的課堂上當“旁聽生”。
“教學界有‘老帶新’的傳統,但如果你不善于自我發現、學習,別人想幫你也無從下手。很多時候需要自己主動、積極,聽課不失為一種好方式。”這是宋永平的經驗之道,“100多課堂,可以讓一名新教師學會快速成長,受益終身。”
教學相長,勤奮加悟性促進了宋永平的快速成長,教學技能不斷提高。在他的教學輔導下,高97級2班和5班在當年高考中,數學平均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
專心教學 1+1=N
在瀘高10多年來的教學生涯里,宋永平早已從一名“新毛頭”歷練而成一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先后被評為“瀘州市首批骨干教師”“四川省中青年骨干教師”“市優秀教師”“瀘州市青年崗位能手”等。 “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師,‘愛崗敬業’是我的惟一優點。”宋永平頗為謙虛,“學生就是老師的依賴,沒有學生,就沒有課堂,也就沒有老師存在的必然條件。瀘高為青年教師搭建了一個成長的平臺,我是比較幸運的一個。”
“高中數學并不枯燥,只是有些抽象。所以教學不能講絕招,而是‘該落實就要落實’。”宋永平說,學生不練手不行,老師必須抓好課后作業的布置、學生練習、習題解析等環節,只有在平常教學中抓好這些環節,才不怕高考考不好。憑著這些有效的教學手段,在各類大型考試中,宋永平所教學生的數學成績均在全市前50名。特別是高2006級高考時,他的學生葉遜敏、肖云耘一舉奪得了全市文理科第一名。
我們有理由有相信,在瀘高這個廣闊的天地里,一個優秀的老師加上許多優秀的學生,就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