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 潘嘉強
1960年1月,上世紀6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
四川省基礎教育工作曾有過一次非常舉措。那就是利用寒假,以地、市、州為單位,組織高三學生集中學習,然后進行全省統一命題考試。這是建國以來四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高中畢業統考。
當時的四川省轄區包括現在的重慶市,此舉旨在迅速提高全省的高考水平,改變多年來在全國高考中的后進局面,使之與號稱“天府之國”的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的地位相稱。
同時,這也是對1957年整風反右、1957年大躍進,全民煉鋼,辦公共食堂,建人民公社等“左”的政治經濟運動,對教育工作的沖擊干擾,學校經常隨意停課,教學秩序極度混亂,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修正。標志著四川的基礎教育工作重新恢復正常,走上正軌。
那里我正在合江縣中學高60級2班讀書,對于絕大多數從不離開過縣城的同學們來說,去瀘州復習統考都異常興奮。
合江到瀘州當時還沒通客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每天一班從重慶溯江而上,途經合江到瀘州的輪船。標價為每人1.8元,在船上每個乘客可以再花兩角錢,購買一碗不收糧票的大米飯。這對饑餓時期的乘客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然而由于家境貧寒,我們竟連兩元船票錢與掏不起。于是我和一同窗好友結伴而行,從早到晚步行60公里,傍晚時分精疲力竭的我們終于到達了向往已久的瀘州。瀘州地區下轄的八市縣的一千多名高三學生,全部集中到瀘州高中復習統考。
建于1954年的瀘州高中,是當時瀘州地區最著名的高級中學,面向全地區招生。校名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詩人、作家、書法家郭沫若先生題寫。兩幢新建的頗具中式風格的磚木結構的教學大樓,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所設計。
瀘州高中坐落在偏僻、荒涼的忠山頂上,離城較遠,交通也不太方便。但環境幽靜,受外界干擾小,是讀書求學的好地方,我在這里度過了難忘的三個星期時光。
集中復習以數理化為主,兼顧語文和外語,時間安排十分緊湊。復習方式以分班上課為主,輔以一些專題講座。開課的都是全地區出類拔萃的老師,各自講授他們最熟悉、最拿手的章節。老師們講課語言精煉,形象生動,論述精辟,整個課堂有講有練,聽他們講課簡直是一種享受,受益匪淺。
為了搞好這次前所未有的復習統考,省里還將在川的兩所師范大學的力量動員起來。四川師范學院(現四川師范大學)和西南師范學院(現西南師范大學)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的大三大四學生,分派到各地、市、州擔任輔導員。他們和學生們一起上課聽講座,課后為學生答疑解惑,批改作業。時光流逝了近半個世紀,瀘高復習統考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當然,除了學習,還有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