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該文是瀘高學子王林晚和其同學王瑋為“獻給初入大學校園的同學們”而作,共闡釋了對大學生至關重要的七個問題:責任、道德、學識、素養、情感、能力、精神,這不僅對初入大學校園的青年學生具有指導性,同時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也具有啟發性。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大學生,作者思想新穎,體會深切,諄諄誨人,再現了瀘高學子在大學的人格修養和治學能力。 |
大學七章
——獻給初入大學校園的同學們
王林晚 林瑋[1]
題記:
大學四年,人生中最可寶貴的青春時光。我們記下自己最切深的思考,作為祝福與寄語,獻給所有在人生中問學進階的后來者們。
第一章 責任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大學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場所。人類創造知識、創造財富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舒適美好,更是使這個世界不斷向著和諧進步的目標發展。地球——這一顆在深邃蒼茫宇宙中微不起眼的藍色小行星,承載著眾多生命的誕生與死亡,眾多物種的存在與毀滅,如果我們人類——作為地球生物的小小組成部分之一,只學會為自己的命運而關注、為自己的利益而追逐,那毫無疑問,我們不配成為地球母親呵護的孩子。于我們所寄身生存的社會而言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只是汲汲奔走于自我滿足的道路中,為自己謀利、為自己打算,卻毫不回報整個社會和他人曾經、正在或將要給予的關愛,他同樣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我們擁有著學習的本領和愿望,而學習的目的卻應該是讓自己不斷成長,直至能造福自己與世界。大學,在我們看來,正應該具有這樣的意義。
倘若理解了大學的真實含義,我們必然始終抱以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來生活、學習。何謂責任?中國古代士大夫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責任感自覺肩負起引領整個社會前進的重擔;而西方人常說“知識分子是人類的良知”——責任意識絕不意味著高人一等,有資格輕視他人,享受著比他人更為優越的資源,而是意味著作為大眾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理應比一般人承擔更多更重的社會義務。我們有幸走入大學學習,獲得高學歷的文化教育,使得自己能夠在學院環境中接觸前沿先進的信息,能夠擁有比一般人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甚至在未來的生存競爭中占據比一般人更為有利的起始地位,這都是因為我們是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中堅力量!然而,需要我們更為深刻意識到的是,大學教育的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日后的生活狀態與生存質量。換言之,發自內心的責任感更應當來源于一個社會價值判斷中的中上層階層。良好而穩定的社會環境為我們能夠接受大學教育提供了基礎,而我們的所受教育又會反過來維系、鞏固和提升著我們的社會地位。“身出名門”和“身出寒門”都不是大學生群體的主體,而來自社會中間階層家庭的大學生才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對象。從社會學原理來看,社會的穩定狀態,來源于中間階層力量的穩固。那么,也可以這樣理解,中間階層,尤其是作為現今中間階層的子女們、未來中間階層的基石——我們同樣承擔著最大的責任來使這個社會實現高度穩定與高速發展。
我們的社會正在欣欣向榮地前進,但這不意味著它的完美無缺。也許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我們終日埋頭學習,忽視了身邊的許多社會事件和問題,但是進入大學后,它們就會逐一展現在我們眼前,甚至出現在課堂討論中。你可以看到有的人一雙球鞋價值成千上萬,你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一頓午飯只有咸菜和饅頭;你可以看到有人能夠在北京上海買下幾套豪宅囤積居奇坐待財源滾滾,你也可以看到礦工們在隨時可能坍塌的千米井底用生命換取為數不多的血汗錢……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不應該對此熟視無睹,甚至認為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將那些貧困學子、甚至這個社會上大量生活于保障線之下的人們算作相對較低的階層,那么作為中間階層的我們就應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青年責任。一個和諧社會的正義與公平的理念與制度建構,不應該由下位階層出于不滿于生活狀態而提出變革要求來實現,他們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代價來改變和改善自我起碼的生活。如果他們身上的責任意識相對淡薄,那是可以諒解的,畢竟社會沒能給予他們更多的利益;然而,作為中間或準中間階層的我們,在享受著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成長起來,卻因此心安理得,認為這就是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