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小學教師修養
瀘州高級中學校 王志華
當今有這樣一些發人深省的“中小學非常狀況”:中小學生寄讀在教師家里,俗稱“籠籠豬兒”;初高中生找教師補課;社會各類補課班、培訓班遍地開花與學校課外活動稀缺的反差;學生升學重普高輕職高;各級各類中學招生的“生源大戰”,還有教師績效工資狀況等等。如何面對和處理好這些問題?只有加強教師修養。教師的修養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現代漢語詞典》里,“修養”作為名詞是:素養、素質,水平、品味;作為動詞是:修身、養性、養行、養氣。北師大的校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表達了對教師修養的最高要求。
我認為,教師的修養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過樸素生活的平民思想,恪守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陶行知說,人們“無不視當教員為苦途,以其無名無利也;殊不知其在經濟上甚苦,而實有無限之樂含在其中。愚昧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長大之,目視后進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樂為何如耶?故辦教育者之快樂當在手續上而不其結果之代價”,“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 “高尚的精神是人生無價之寶,非金錢所能買得來,就不必靠金錢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錢少推諉”。教師職業是公益事業,是為公眾服務,不是與“經濟”和“生意”打交道。它的價值在于“桃李滿天下” ,在于學生們認為教師“在某些方面有影響力”,在于 “能夠受人尊重”。因此,教師要認可清平,甘于“清平樂”。在這種價值觀下,教師不“喂籠籠豬兒找錢”,不“任意補課找錢”,不“在招生工作中賣學生找錢”,不“在購買教輔資料中吃回扣找錢”。須知,教師“亂找錢”會成為學生的罪人,就像公務員亂找錢要成為人民的罪人一樣。那些“亂找錢”的老師,其實很難得到快樂,因為欲壑難填呀!那些甘于“清平樂”的老師很快樂,因為追尋快樂又是很容易的,知足者常樂呀!一個教師有高尚的師德覺悟,表現在堅定不移地熱愛和獻身教育事業,把教育和培養學生,當做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第二,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修養,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去研究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修養,教育教學工作的正確思想和方法的修養。
關于教育教學理論。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蘇霍姆林斯基說:“師愛是一種理智的人道之愛,這種愛建立在對學生的人性和個性的深刻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上。要真正實現這種愛,教師需要成為心靈與理智和諧的人,一個善于觀察了解學生世界的人,一個自身精神世界不斷豐富的人”。按照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以教材為中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中,通過溝通、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掌握知識與自我發展的活動。課堂是社會交往的舞臺,學生不僅在這里學習知識,也在這里學會交流。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學的次渠道就是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因此,我們不僅使學生儲蓄知識,更培養其探索精神、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關于運用教育教學工作原理去研究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我們應該堅信理論來源于實踐并高于實踐,要善于運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教師要傳道,應該是有德之人;要授業,應該是一個專家;要解惑,應該是個知者、能者。教育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技術要求按一定的規律行事,藝術則要求有創造性地辦事。陶行知說:“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有學而不厭的學生。同學也互相感化,好學的同學能引起別的同學好學”,“做新教員的要有共和精神,事事要和學生同甘共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里面去,指導他們”。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界前輩們研習總結出來的教育理論,定利于我們處理好諸多教學問題。
關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思想和方法。學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他們缺少知識和經驗,缺少學習過程和方法,缺少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天賦。有的天賦表現在理科,有的表現在文科。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必須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只看學生的“分數”,更要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學習的態度和價值觀。學生進學校讀書,學校教育有雙重任務:一是養成教育(成長、成人),二是升學教育。葉圣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初等教育尤其如此”,但是,現實是把升學教育看得更重,給學生的養成教育太少!學生升學為什么“輕職高重普高”?因為職高給學生的養成教育似乎太少,表現在學生吸煙、喝酒、衣著不整不潔等。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家長“輕職高重普高”是對學生嚴重的“浪費”;教師“補課(補分數)過多”是危險的,教師“買賣學生升學”更是危險的。這些東西經不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學生在若干年以后,發現上當受騙,他們是要“罵人”的。
第三,團結同志,遵守紀律的修養,密切聯系家長和同事的修養。今年是建黨90周年,回憶黨史,體會多多。其中,中共一大代表后來分化非常大,他們的經歷給我們后人深刻的啟迪:信仰堅定,才能成就事業;一個人只有置身于組織中,才能有所作為;個性缺陷,是造成人生悲劇的原因。陶行知說,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律己,以互助合作精神待人,以科學方法治學。教師和家長、同事(包括領導)的關系,一是合作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長、同事的支持、幫助、理解和關心;二是認同關系。多年來,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好教,甚至教不好,找原因時發現,家長和老師之間相互不認可。我有感言:教師只有同時受到學生認可、家長認可、同事認可,才是好教師。
最后,自勉與共勉:教師的天職,同家長一起,發現學生的天賦,營造學生成長的環境,教給學生智慧,培養學生人格,讓學生快樂、健康、進步,發展得更快、更高、更強。
2011年9月